- UID
- 150815
- 積分
- 140
- 威望
- 3
- 桐幣
- 84
- 激情
- 519
- 金幣
- 0
- 在線時間
- 51 小時
- 注冊時間
- 2019-8-23

文都秀才

- 積分
- 140
 鮮花( 2)  雞蛋( 0)
|
3月5日,正是學雷鋒紀念日。下午一點多,沒來得及午休,我就和家族宗親一行3人,駕車從廬江縣城趕赴樅陽縣官埠橋鎮向東村葉家畈村民組。聽說此地發掘出一塊古墓碑,碑主是明初開國功臣南陽侯——葉琛。6 `7 A y+ c( t2 ?
史書記載,葉琛(1314—1362),其實葉琛家譜記載他的出生年份是1305年。葉琛與劉基、宋濂、章溢并稱為“浙東四先生”,他博學有才藻,明史有傳記,另入明史《循吏傳》。他是明初大臣,元至正四年(1344)任歙縣縣丞。元至下十二年(1352年)州路總管府判官,元將石抹宜孫在處州一帶鎮壓農民起義,琛積極為其出謀劃策。至正十八年(1358年)任行省元帥。次年,朱元璋軍攻取處州(麗水),葉琛隨石抹宜孫避走福建建寧。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他和劉基、章溢、宋濂同時被朱元璋征聘至應天府,初授營田司僉事。1362年1月,朱元璋攻克南昌,葉琛被調任洪都(今江西南昌)知府。1362年3月,祝宗、康泰叛亂,琛被俘,寧死不降,4月葉琛為叛軍所殺,葬老家黃壇嶺。明洪武元年(1368),追封南陽郡,入祀功臣廟。" t) x# [2 o6 D L t! n5 F
葉琛本是浙江麗水人,家住現在的蓮都區碧湖鎮高溪村。浙江麗水與樅陽相隔很遠,他的遺跡怎么會出現在安徽樅陽呢?據我家的族譜記載,葉琛遇難后,他有四個兒子,奉母命(朱氏,側室)避難從金陵逃到古徽州婺源,輾轉至老桐城(含今天的樅陽)。老大道華定居峽山(官埠橋與會宮交界處),老二道元定居岱鰲山,老三貞一定居柳峰山(白柳鎮龍井村葉家井);老小葉貴定居桐城西門(余家沖),明末進士、禮部尚書葉燦是貴公的第八世孫。! N& @" r1 ^* E7 z. k8 Q
史書記載,他不是葬在老家了嘛,怎么樅陽縣境內發現了葉琛的墓碑呢?據官橋道華公家譜記載:“始祖道華公尚避亂于婺源,聞父已沒,奔喪南昌。后負像歸。道 經桐城愛峽谷之勝乃居焉!睆拇颂幏治,這應是葉琛的衣冠冢。
1 W5 \8 u8 s9 m+ u& | 從墓碑外觀看,大小和厚度在100*60*15公分上下。碑的時代很久遠了,起碼有七八百年。從石料材質看,是一種麻姑石(花崗巖),雖經歲月和風雨的洗刷,但碑上面刻的陰文是“明敕封南陽侯葉琛墓”。. S+ _8 H' p0 i0 o9 A& H, Y# `
葉琛是明朝大臣,精忠報國,視死如歸。他在世時,他的好友明朝開國第一文臣——宋濂就為他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《葉治中歷官記》,文中寫了葉琛在不同的職位上都是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,深受百姓擁戴和官府的認可,值得從政者學習。為此,將他的事跡收入了《循吏傳》。
" _2 D4 w+ A2 r# n 希望銅陵市和樅陽縣文物管理部門立即行動起來,將此碑列為文物加以保護起來,并作深度挖掘和整理。
* M* H$ G) m# y7 b& u- B& T) a9 G" l 聯系人:葉先生, 聯系方式:13665654299
' C G& K. }* l; i. @; u |
|